医院里的每一天,仿佛可以写尽人的一生。
医院,真是让人爱恨交织的一个词,恐怕没有人想要主动去医院,但是每个人一生中,总免不了要和医院、医生打交道。怀着这种“爱恨交织”的心理,我参加了广医三院“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活动”,人生第一次换位为“医者”,体验他们的工作。
没想到,短短几天,我就目睹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医院里的每一天,仿佛可以写尽人的一生。而每天经历着这一切的医生,在治病救人之余,还扮演着心理辅导员、家庭调解员等角色。
然而,在练就十八般武艺的背后,医生也是普通人,会因为病人的不理解、家属的不配合而感到挫败,会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失落,也会因为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而疲劳。
走近医院这个“微缩版世界”,接近医生这个神秘的职业,我在这里度过了平凡但又不平凡的每一天。
死亡是什么?
在ICU,我见到了被判定为脑死亡、家属同意进行器官捐赠的往生者。器官移植的蔡瑞明医生告诉我,器官捐赠在我国的接受度极低,在可以进行捐献的案例中,仅有三分之一的家属会同意进行器官捐献,而这三分之一的同意,也是医生与器官捐献协调员在做了大量工作之后争取来的。蔡医生本人是肾移植专家,但自从承担了器官捐献工作后,又学习了大量心理辅导、关系协调等知识,就是为了提高器官捐献的成功率。
与器官移植科医生一起体验“生与死”
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在体验的第一天,便接受了一堂珍贵的“死亡教育”。感谢这位往生者和家属,愿意挽救若干个家庭。
诗人臧克家写道: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医学上使用“脑死亡”的概念,其背后是对人的意识与精神的肯定,正是意识和精神的存在使得人之为人,而不是仅仅呼吸和心跳。那么,也正是意识和精神使得人可以变得伟大和不朽。器官捐献,就是肉体死亡之后的精神永生,是爱与互助,塑造了有感情、有温度的人类社会。
急诊哪里“急”?
急诊室永远是嘈杂和繁忙的:做菜切破手的阿姨不知道去哪里挂号,焦急地举着血淋淋的手指问护士;爸爸妈妈抱着一岁多的小孩慌慌张张跑进急诊室,孩子额头上流着血,哭声震天,奶奶跟在后面带着大包小包跑……
急诊室的“急”,来自于突发状况让患者的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甚至难免抱怨,为什么医生那么淡定,不跟我一样着急?
我也曾经有这样的困惑,直到首次作为“旁观者”冷静地观察这一切。医生不急,是因为大部分的急诊患者都是“教科书一般的生病”,千锤百炼、身经百战们的医生,早已经对大部分常见病和常见状况胸有成竹。磕破头的小朋友被马上清理了伤口,缝一针就好了,半个小时不到,我就看到他头上盖着纱布,高高兴兴地跟爸爸妈妈做游戏了,真可称得上“虚惊一场”。
然而,真正让医生着急的时刻,患者却未必着急。
体验当天,我正跟着急诊科的胡医生看门诊病人,被通知收到120急救电话,某处发生小交通事故,有人受伤。马上出车赶到现场,是一位老人家骑着单车摔倒在路上,跟一辆公交车靠得很近。
公交司机和老人家双方都说没有碰到对方,应该是老人家不小心摔了。让胡医生着急的是,老人家摔倒后,左耳在不停出血,疑似颅内骨折,应该尽快就医,但老人家就是不愿意。由于是突发事故,家属也不在身边,急救车上的医生护士只好耐心地劝说,最终好说歹说送到了医院,检查之后,果然是颅内骨折,幸好没有耽误就诊时间。
我没想到,真正惊心动魄的时刻,亦隐藏在平静的表面之下。医院胸痛中心接到电话,附近医院收到一名心梗患者,我跟着心内科的医生赶紧又上了救护车。患者是一名老年男性,陪伴着的是老伴儿,下午觉得不舒服,就上附近医院看一看,没想到是心梗。
由于老人家都能动能走能说话,看起来并不那么紧张,老太太还在救护车上和老人家拌嘴。然而,仪器显示,心跳已经从七十多降到了四十多。此刻我心里,跟医生一般着急,只盼着不要塞车,不要被其他车抢道,赶紧送到医院进行手术。一路还算顺利,医院对于心梗病人开设了“绿色通道”,到达后马上送手术室。
我有幸旁观了心脏支架微创手术,原来听起来高大上的“心脏支架”既不复杂,也不可怕,因为医生们早已处理过无数这样的状况。手术很顺利,等老人家的女儿赶到,都已经完成。
市民志愿者穿铅衣,体验心脏介入手术
看着对医生不住感谢的她,我也是百感交集,从发现不舒服到完成手术,不过短短三四个小时,然而,这三四个小时中,只有医生知道,病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凶险。
在目睹了病人“急”,医生“不急”;医生“急”,病人“不急”之后,我真正明白了急诊科为什么是冲突的高发地,因为医生与病人对病情的判断可能大相径庭,而病人的判断,又往往出于自己的常识或主观感受。在见证了这一切之后,我真正明白了“听医生的话,配合医生”的重要性。
“健康、平安”是我们给予所爱的人最衷心的祝福,而医院和医生,用他们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守护着这四个字。在体验过医生的工作之后,我明白了这份守护需要病人、家属、医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就好像一首交响乐,只有大家听指挥行事,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本文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第四届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志愿者体验心得。值广医三院建院120周年,医院组织开展了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邀请普通市民朋友,深入医院手术室、产科、产房、生殖医学中心、ICU、急诊科、骨科、器官移植科等临床科室,开展24小时零距离医学体验。以“体验”式沟通,增进医患了解与互信。)
本文首发:柔济急救
本文作者:解佳
责任编辑:李兴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