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朝阳医院建了个中心,供医生和企业一起“喝咖啡”……
半透明的屋顶下,点缀着绿植,明亮而温馨。屋里配备投影设备、桌椅,这像一个洽谈室,但更像是一个咖啡馆。
这个新空间面积近150平方米,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下称北京朝阳医院)门诊楼十层。今后, 这里将专供医生、企业家、学者一起坐下来“喝咖啡”、谈创新。
北京朝阳医院科创中心,2019年12月27日正式启用。
小空间后有“大突破”
小空间的启用,实现了大突破。
科学技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然而一直以来,医疗领域科学技术创新的两个主体——临床医生和科学技术创新企业,两者之间像是隔着一道“无形的门”。
“双方的沟通与合作,欠缺‘临门一脚’”。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张金保介绍,而医院设置科创中心这一平台,就为了让临床医生、科学家、企业研发团队“零距离接触”。
如果说科创中心的投入使用是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的“硬件”配备,伴随与此的,还有一系列“软政策”。
“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合法权益如何共享是一个关键问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雷海潮说,根据近些年的探索,之前更集中于一项专利转让、一项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享,但是对于长期收益的回报体系,还没有良好的制度和路径。
“北京朝阳医院解决了一些‘最后一公里’的实际问题,其中就包括成果的所有权问题。”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常务副主任陶勇告诉健康界。
据介绍,以往,医生作为科研工作者,属于专利发明人,而专利真正的所有权拥有者是医院。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医院享有权利,但不懂得如何去转化;医生知道如何去转化,但是因为权利归到医院,转化之后跟他个人没有关系,所以缺乏转化的积极性。
因此,以往医生出去和企业合作时,都倾向于撇开和医院的关系,完全以个人的名义。“然而这么做的同时,他们也会担心会被指责是拿着医院的工资,去挣企业的钱,像是‘挖社会主义墙角’。”陶勇坦言。
如今,建立起了股权分配机制,医院和医生都有积极性去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医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被医院拦着,也不用再担心 ‘越线’。”陶勇表示,从医院层面来说,也鼓励大家将成果推向市场。
大突破后有“大背景”
鼓励科学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一直以来是医疗行业的“主旋律”。北京朝阳医院为何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迈出“临门一脚”?自然也和政策背景息息相关。
近日,《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其中明确:机构可以将知识产权的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转让、投资等权利,全部或者部分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并同时约定双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方式。北京朝阳医院就是在率先落实这一条例。
此外,这一突破也和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的推进有关。雷海潮说,服务创新与扩大开放,都与医疗卫生健康工作存在关联。处在一个交叉地带,医疗行业应该以更为开放的心态,更积极向上的状态,更加快速的节奏实现谋划。
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北京医疗系统也在开展着系列行动。比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如今都成立了科学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此外,按照要求,从8月份开始,北京市所有市属医院,都由党政主要负责同事直接分管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目的就为了搭建和企业对话,以及直接合作交流的界面,更好地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雷海潮说。
据悉,2019年11月8日,北京朝阳医院成立了北京市精准用药研究与应用中心及医药协同创新联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