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近日举行的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给出了一个很全面的答案——西安之所以落后于他人,是因为有“十个短板”亟待补齐。 “十个短板”由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大会上提出,又被社会各界称之为“西安十问”。
近日举行的中共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无疑是西安发展过程上比较重要的会议之一。
这次会议一个最大的亮点是审议了一份名为《中共西安市委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 加快补齐“十大短板”的决定》。
“五新”大家并不陌生: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筑新生活,彰显新形象。
“十大短板”此前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听过这个提法。关于西安发展缓慢的原因,此前各方的确是有多个版本的零碎说法,但像这次被统一为“十问”、并且由市委书记在市委全会上公开提出的举动,可以说前所未有。
有人形容“十问”振聋发聩。也有人认为“十问”是西安市在释放发展活力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超越发展的迫切期望。
“十问”尽管是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提出,但有观点认为:作为西安市民,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如何破解“十问”建言献策,并身体力行。
王永康提出的“十问”都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但多年来,工业不大不强,工业这块短板就是补不上?
⊙为什么历史上西商能发展壮大?曾经辉煌500年,成为中国十大商帮。现实中,同处内陆的成都民营经济也能发展起来,而我们的民营经济却发展不起来?我们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良好市场秩序、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有没有让企业满意、群众满意?行政服务效能究竟能打多少分?
⊙为什么西安军工资源优势全国第二,还承担了国家军民融合的试点任务,但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不够、产业不大,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足?
⊙为什么我们地处中国大地原点,区位优势明显,拥有航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但开放经济发展缓慢,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不强?
⊙为什么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区县域经济发展上却未能成为全市的重要支撑?
⊙为什么我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优势突出,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却不大不强?
⊙为什么我们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红利,拥有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新起点等良好平台,理应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的汇集点,但丝路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产业却达不到省上要求?
⊙为什么我们科研院所林立,大专院校众多,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在我市转化能力不足,墙内开花墙外香?面对兄弟城市视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众多专家人才,我们有没有当好“店小二”,有没有在打破校地壁垒、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上积极努力服务?我们的户籍政策、人才政策有没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为什么我们工业不大不强、发展得也不够快,可空气质量长期处于全国后十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兰州、京津冀等地区的空气质量都在变好,我们该怎么办?
⊙为什么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学校、医院等民生服务配套都有,但老百姓却一直在抱怨办事难、上学难、看病难?
2
有西安市的官员向笔者坦言,上述“十问”雏形多年来一直在西安体制内流传,但也仅仅是流传而已。因为前任许多西安市领导自认为自己的治下西安的“幸福指数”已经很高了,所以从内心里他们不愿意承认“十问”所言的现实和差距。
这种不愿直接面对,反而导致“十大短板”越来越突显,和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如今“十问”被市委书记亲口在市委的大会上公开提出,不仅表明西安市已经认识到了现实的差距和问题的存在,同时表明西安市领导已经下决心要解决这些问题对西安发展的制约。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建康认为,发展中的问题,还要靠发展来解决。“不改革、不发展问题会更多,这也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中要不断深化改革的原因所在。”
研究院王建康认为:市委书记王永康的“西安发展十问”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来检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对西安当前发展中众多问题的清晰研判和梳理。“十问”的提出,无疑将会给大西安发展的引擎注入持续动力。“抓补短板,目的就是要促进发展。”
王建康比喻2017年为大西安建设元年,他说“西安发展十问”中大多问题存在已久。以前不愿正视、不愿承认原因固然复杂。但如今既然能公开在全委会这样的场合提出,就意味着要解决问题。
如何破解积弊已久的“西安十问”呢?王建康认为综合来看,最大的症结是西安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尤其是工业短板,军转民、民参军短板、文旅产业短板等问题,受市场化瓶颈制约尤为明显”。
王建康举例说,外界都知道西安是著名旅游城市。但行业对西安的旅游评价却并不高,说西安是“世界级的景点,乡镇级的管理”。王建康认为这一说法虽有失偏颇,但反映出西安乃至陕西的资源优势亟待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不仅在文旅行业,其他行业发展也存在这一问题。
3
除过王建康这样的专家以外,笔者注意到最近“十问”已经成为西安坊间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十问”如何破解?社会各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法不一定准确到位,但由此可见从上到下对西安发展的期许和热切。
西安和周边兄弟省会城市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笔者随手找了陕西省统计局2016年的一份调查数据。以实际利用外资为例,2016年西安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2个,比成都少196个;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5.05亿美元,
有观点认为,西安要抓补“十大短板”,应紧盯党政队伍中的“关键少数”。所谓的“关键少数”,即有决策权的人、制定政策的人和有话语权的人。
西安之所以长期出现“十问”涉及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和“关键少数”人脱不了关系。当然,如果在今后的“抓补‘十大短板’”中能紧盯这些人,用好这些人,“十问”难题的破解极有可能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过紧盯“关键少数”人外,笔者认为今后凡是涉及公共服务决策事务的,都应该让服务对象参与进来。只有让他们在资源配置中发声,保证他们的话语权,类似“上学难、看病难”这样的难题才能得到最大善意的解决。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用这句诗概括当前西安发展面临的处境,恰如其分。
“西安十问”显示了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复杂形势下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的发展定力。
而破解“十问”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一日之功,应谋定而后动。西安市各区县、各部门都应该对照和反思:“破解十问”与我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自己该如何去做?
破解“十问”,首先要在思想上有统一认识。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合力。
唯有举全西安之力破解“十问”,大西安发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