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生活健康网新闻正文

直肠息肉的病因 老人直肠息肉应该怎样治疗

2018-03-31 23:56:18  阅读:38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晓晨

  直肠息肉是一种很常见的直肠疾病,它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症状也很复杂,那么你知道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到底是哪些吗?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直肠息肉的治疗和预防,赶紧来看看吧!

  目录

  1、直肠息肉的介绍 2、老人直肠息肉的治疗

  3、直肠息肉的病因 4、直肠息肉的症状

  5、直肠息肉的检查 6、直肠息肉的治疗

  7、直肠息肉饮食禁忌 8、直肠息肉术后保健

  直肠息肉的介绍

  直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变,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

  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确诊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直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病因

  此病可能是家族性、遗传性、炎性增生性、其他环境及饮食等相关因素共同引起。

  临床表现

  直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

  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

  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检查

  1.X线钡餐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直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

  2.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

  据最新获悉,作为中国第二大常见肿瘤的胃癌,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已达40万,占该病世界发病人数的42%。令人关注的是,我国新发胃癌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年轻人的比例由上世纪70年代1.7%蹿升至当前的3.3%。

  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

  年轻人为何成胃癌"主力军"?

  专家解析道,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不规律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事业型的年轻人,他们或过度熬夜,或饥饱无度,而这会导致营养失衡,使身体的抵抗能力减弱,非常容易诱发胃病。饮食没有规律,成为年轻人诱发胃癌的首要原因。

  此外,不少年轻人喜欢吃腌制和熏烤的食品。前者的亚硝酸盐含量较多,进入到胃里可能转变成具有强烈致癌性的亚硝胺。后者则是由于受到高温作用,会形成有致癌作用的物质。火锅和麻辣烫,就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凡是爱吃过烫饮食的人,胃癌的患病率比没有这一习惯的人要高出4倍以上。

  与此同时,过量吸烟、过量饮酒也正在年轻人中助长着胃癌的威风。烟草中含有的硫氰酸盐,可以增加胃内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而过量饮酒容易引起胃部慢性炎症,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若是再继续贪杯,就会使胃黏膜重度增生,最终导致癌变。许多年轻的烟民,同时又是酗酒者;他们患上胃癌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因为酗酒者患胃癌的几率是一般人群的2倍,嗜烟者的几率是2.4倍,而既酗酒又嗜烟的人,几率则高达15.5倍!

  专家表示,需要警惕的是,年轻人患胃癌常常被漏诊或误诊。原本就有7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没有任何的不适,而年轻人由于体质和耐受性比较强,症状就更加不明显了。因此,一些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常给他们的症状扣上胃炎、溃疡、消化不良的帽子。年轻人胃癌漏诊、误诊率高达27%。也就是说,每4 个人中就有1个漏诊、误诊。而早期胃癌通常仅仅是黏膜的改变。

  建议高危人群每两年进行筛查

  据了解,如果患者能在胃癌仅限于胃壁粘膜层时检出,5年的生存率可达95%,但让人遗憾的是,目前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还不到10%。"一方面是胃癌早期没有典型症状,而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并不为早期胃癌所特有,故易被当作一般胃病而被忽视,另一方面是患者及社会普遍对胃癌认识不足,不认识自身疾病变化,没有定期的体检筛查,也使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属进展期或已无法切除"专家说道。

  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广基的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是发现和确诊直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3.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

  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腺瘤他处无癌变。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无癌变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

  仔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

  诊断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

  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黏液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

  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变。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

  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对有息肉病的患者,应常规作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鉴别

  诊断应与腺瘤样息肉、乳头状腺瘤、黑斑息肉病、炎性息肉等相鉴别。

  并发症

  一些患者可长期便血或贫血。

  老人直肠息肉的治疗

  直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手术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主要方法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

  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

  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

  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4.活检钳除法

  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5.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

  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6.黏膜剥离嵌除法

  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7.“密接”摘除法

  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8.分期批摘除法

  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9.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

  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直肠息肉的病因

  1、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3、炎症刺激

  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

  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4、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5、管状腺瘤

  主要为管状结构,约占腺瘤总数80%,大部分有蒂,呈球形、梨形,表现光滑或有很浅的裂沟,明显发红充血,部分可见血斑,使表面呈虎斑样,一般在1cm左右,大者可达3cm。

  6、绒毛状腺瘤

  绒毛成份超过80%,较少见。大部分为无蒂型,花坛状或菜花样,少数呈亚蒂绒球状,表面不光滑,有无数绒毛突起。

  充血水肿及糜烂,常附有半透明粘液。直径一般>2cm,单发多见,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本型恶变率极高为40~50%。

  7、管状—绒毛腺瘤

  绒毛成份<25~75%。

  8、家族性腺瘤病

  以大肠多发性腺瘤为特征,结肠镜下呈大量密集分布于全结肠,形态呈球形梨形有蒂或无蒂。大多仅数毫米,数目多密集分布,几乎见不到正常粘膜,呈地毯样,个别体积较大,出现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

  9、多发性腺瘤

  大肠多发性腺瘤,以腺管状多见。

  10、错构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间质丰富,有许多扩大成囊的腺腔。

  11、炎症性息肉

  炎表面色泽变白、质脆,周围粘膜有炎症改变。

  腺瘤状息肉的形成可能存在两个相关基因,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主要与家族息肉病,而隐性基因主要与孤立腺瘤性息肉有联系。如家族性息肉病,属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明显的家族史。

  系基因突变所致;突变的基因可由父母传给子女,子女在接受突变基因方面具有相等的机会,即只要父母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则其子女中就有一半会发生家族性息肉病。

  直肠息肉的症状

  息肉是人体组织上多余的肿块,约占消化道良性肿瘤的45~70%。

  这里所讲的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为常见的良性肿瘤。

  直肠息肉多数是带蒂的圆形或椭圆的肿物,可突入肠腔上下移动。其蒂的大部分是肠粘膜由于肠蠕动或粪便牵拉延长所致。

  单发性居多,多发性的占少数。不应把肌肉、脂肪里的肌瘤引起粘膜表面隆起的也叫做息肉,避免误把肿瘤当作息肉。

  1. 血便和里急后重感

  息肉合并溃疡感染时,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感。

  2. 直肠指检

  直肠中、下段的息肉,指检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

  3. 结肠息肉病

  若发现多个息肉时,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

  4. 便血

  为鲜血、被盖于粪便表面而不与其混合。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