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生活健康网新闻正文

大便出血的原因 宝宝大便出血是应该如何回事

2018-04-02 00:33:17  阅读:12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晓庆

  大便出血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大便出血的症状。那么你知道大便出血的真正原因有哪些吗?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大便出血的治疗和饮食调理,赶紧来看看吧!

  目录

  1、大便出血的介绍 2、大便出血的原因

  3、大便出血的检查诊断 4、大便出血的治疗方法

  5、大便出血的饮食禁忌 6、大便出血不治疗的危害

  7、宝宝大便出血是怎么回事

  大便出血的介绍

  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均称为大便出血。大便出血只是一个症状,并非一种疾病。大便出血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病变的出血,但亦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大便出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大便出血伴有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病因

  1.消化道本身的疾病,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肠道溃疡和炎症、寄生虫感染、肿瘤(包括息肉和癌)、痔、肠套叠、肛裂、大便干燥擦伤等。

  2.消化道以外的其他系统的疾病,例如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维生素缺乏症、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等。

  3.儿童出现大便出血,多由肠息肉引起,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也可见于细菌性痢疾、肠套叠、血液系统疾病等。成年人大便出血,多由痔疮、肛瘘、肛裂、肠息肉、肠癌、炎症性肠病等引起。

  临床表现

  1.鲜血便

  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于以下疾病:

  (1)痔疮

  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

  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

  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

  大便出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春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季节,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皮肤问题。有的人一到春天,就会出现皮肤过敏的现象。那么春季皮肤过敏的原因是什么?春季皮肤过面怎么办?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今天三九养生堂的小编就来告诉你怎么应对春季皮肤过敏,一起来看看吧。

  易发生春季皮肤过敏的原因

  首先,春天的气候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皮脂腺和汗腺难以取得平衡,使皮肤敏感,极易产生变化。

  其次,春天很容易有风风沙粉尘,这些也都是引起过敏的重要因素。

  再者,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恶化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饮用水污染,使人体血液中残留一些无法代谢的毒素,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过敏源过敏。

  第四:由于季节变换,使得皮肤脆弱敏感,对阳光的抵抗力减弱,所以,春天还要预防紫外线过敏。

  导致皮肤过敏的致敏源常见的致敏源有很多,我们把它们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花粉类

  每当春回大地,树绿草青,百花吐艳时,有些人便会出现喷嚏、皮肤红肿、痒疹等症状,究其原因在于花粉微小颗粒飞散空中,随空气在人呼吸过程中进入气管及肺部,从而引发过敏。

  霉菌类

  春季气候温和,空气温度大,适宜于霉菌大量繁殖,空气中霉菌孢子浓度极高,因而引起有些人的肌肤过敏现象。

  吸入物类

  据科学研究,室内灰尘中不少有机物或微生物可使人过敏,其中,螨虫是最为常见的致敏源。螨,属于蜘蛛科的小生物。床垫以及地毯乃是最理想的可栖息地。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做到,潜伏在尘埃中的螨虫大部分都具有引发过敏的物质。而且随着家养宠物的增多,动物的皮毛也会导致过敏。

  食物类

  水产品中的鱼、虾、蟹、贝,有些人食用后会引起过敏。尤其是内陆地区的人初到沿海地方更为常见。常出现皮肤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有的人对蛋类、牛奶、芫荽、某种蔬菜等亦有过敏发生。

  2.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常见以下疾病:

  (1)直肠癌

  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

  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

  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

  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3.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4.隐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溃疡、炎症及肿瘤。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5.伴随症状

  (1)肛门及肛周病变 大便出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 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 根据出血的原发病不同,伴随症状表现不一。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尿、便常规;无肉眼血便但不能除外隐血便可以查粪便隐血试验。根据原发病不同,可以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寄生虫检测;生化学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2.病因学检查

  (1)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PET-CT、胃/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十二指肠镜等以明确消化道病变的部位、性质等。

  (2)骨髓穿刺检查,除外血液系统疾病。

  (3)肛门指诊有助于发现直肠肿瘤。

  诊断

  1.注意大便出血的特点

  (1)了解大便出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大便出血;中晚期(结)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大便出血。

  (2)分清大便出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多考虑上消化道病变;若为紫红色、暗红色或有血块;或血色鲜红,则多来自下消化道;混有黏液并有臭味,应想到有直肠恶变的可能。

  2.注意大便出血的伴发症状

  如直肠炎、直肠息肉(癌)等大便出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大便出血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慢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甚至休克等。

  鉴别诊断

  主要是大便出血的原发病鉴别,可根据大便出血的特点及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定。此外,动物血、药物等有可能导致粪便颜色改变,应注意询问并鉴别之。

  大便出血的原因

  大便出血是一种很常见的状况。在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平时可能会不怎么发现这个问题。而也有很多人会认为大便出血就是痔疮所引起的,其实不然。它病发的种类并非如此简单,因此需要大家通过下面的阅读来清楚认识大便出血的各种知识。

  一发病原因

  引起大便出血的疾病很多,现根据出血病变的性质,将大便出血的病因分为5类。

  1.炎症、溃疡性因素

  如下消化道的黏膜发生炎症或溃疡时,因黏膜充血、水肿与溃疡形成,当炎症或溃疡侵蚀血管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小血管破裂均可发生大便出血。常见的疾病有:

  1.1肠道感染性疾病

  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真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小肠结核、结肠结核、小肠钩虫感染、结肠血吸虫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

  1.2炎症性肠病

  如克罗恩病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1.3放射性结肠、直肠炎

  多系盆腔恶性病变接受放射治疗后,局部肠黏膜受到损伤后导致出血,常表现为反复、小量的大便出血。

  1.4缺血性结肠炎

  多见于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系因肠系膜的血运发生障碍而使肠黏膜发生缺血、溃疡形成所致。病变以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在剧烈腹痛后解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

  1.5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是免疫性血管炎引起血管闭塞,导致肠血供障碍而引起溃疡性病变;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与感染或遗传有关。溃疡发生在回盲部者最为多见,且易发生出血。

  1.6直肠或孤立性溃疡

  引起此种溃疡的原因不甚明确,但溃疡侵蚀血管即可引起出血。

  1.7结肠应激性溃疡

  近年来发现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后,可导致大便出血,甚至表现为大出血,且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炎症、溃疡性病变是大便出血的常见病因。多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可引起黏液脓血便;重型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性肉芽肿可引起鲜血便;阿米巴痢疾常引起果酱色或暗红色血便;少数肠结核或克罗恩病可发生大出血;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常排出暗红、鲜红或洗肉水样便。总之,大便出血量及色泽常与病变大小、部位与出血速度有关。

  2.血管性因素

  出血系下消化道各种血管性病变,导致血管破裂或导致肠系膜血管缺血、肠黏膜的血供障碍所致。常见的病因有:

  2.1动静脉畸形与血管发育不良

  下消化道肠壁血管发育不良、畸形等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出血,近10年来已引起重视,已成为大便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分为:

  ①海绵状血管瘤。

  ②肠黏膜下血管发育不良。

  ③血管畸形。病变约70%发生于结肠,其中又以右半结肠或盲肠多见。少数血管畸形发生在小肠。

  2.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Ronda-Osier-Weber综合征

  此综合征可发生于全消化道,如发生在小肠时易发生出血。本病罕见,属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2.3Dieulafoy病

  病变发生在胃内者最多见,如发生在小肠或结肠时可引起大便出血。此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出血多因黏膜下血管受到炎症、溃疡的刺激而发生破裂所致。

  2.4直肠、结肠及小肠黏膜下静脉曲张

  门脉高压症患者,当侧支循环建立后,极少数患者回、结肠黏膜下静脉可发生曲张,如发生破裂时可引起血便。在行脾切除及胃底血管横断手术后,回肠黏膜下的静脉更容易发生曲张。

  2.5长跑或耐力运动员大便出血

  近年来发现以长跑或耐力运动员为诱因的疾病日渐增多,如马拉松等长跑运动员,除少数可引起骨骼、肌肉及心脏病变外,发生消化道病变也有报道,可表现为大便出血,大便出血的原因除与痔核破裂外,还与腹腔内脏器撞击、振动及血液发生重新分布导致肠缺血有关对发现大便出血的运动员立即进行肠镜检查,可发现肠黏膜充血,伴糜烂出血灶形成等改变。

  2.6Wegener肉芽肿病

  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常具有鼻咽部、肺部病变及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该病有时可累及胃肠道,使小肠或结肠发生缺血、出血,重者可发生肠穿孔。

  2.7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

  ①肠系膜血管痉挛。

  ②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③肠系膜动脉栓塞。

  ④缺血性结肠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可因休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炎或继发于伴有心房纤维颤动的心脏疾患缺血性结肠炎在炎症、溃疡性因素中已有述及。

  2.8腹主动脉瘤

  如果腹主动脉瘤破裂穿破小肠或大肠时,可导致下消化道大出血。

  2.9内、外痔核形成

  内、外痔核发生出血时,多为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但少数情况下,内痔出血后,血液可积聚于直肠壶腹部,当血液一次排出时可表现为解暗红或鲜红色血便。痔核出血亦是常见的病因之一。

  3.机械性因素

  3.1空肠憩室

  发生出血是憩室内炎症所致。

  3.2结肠憩室或结肠憩室病

  结肠多发性憩室在欧美国家已成为大便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我国结肠多发性憩室较少见。

  3.3美克耳Meckel憩室

  多发生于回肠远端,70%~85%的患者可无症状,但有症状者其最常见的表现是出血。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