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的发生年龄一般在2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髌骨骨折后常发生膝关节肿胀积血,髌前可见皮肤擦伤及皮下血肿,压痛明显,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骨折间隙,被动活动时膝关节剧痛,有时可感觉到骨擦感。
髌骨骨折通常按照骨折位置,骨折后的外形及移位的程度进行分类。
1.无移位的髌骨骨折
(1)无移位的横形骨折。
(2)无移位的粉碎性骨折。
2.有移位的髌骨骨折
(1)髌骨中1/3横形骨折。
(2)髌骨上或下极横形骨折。
(3)有移位的粉碎性骨折。
(4)纵行骨折。
(5)骨软骨骨折。
横形骨折最为常见,约占所有髌骨骨折的50%~80%,大多发生于中1/3或下级;粉碎性骨折占30%~35%;纵行骨折及骨软骨骨折最少见,占12%~17%,纵行骨折常因直接暴力作用于髌骨的一侧关节面而引起,骨软骨骨折通常发生于青少年,并且常在创伤性髌骨脱位或半脱位时合并发生。
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所见,即可明确髌骨骨折的诊断,骨折诊断明确后,应判断伸肌支持带损伤的程度,以有利于选择治疗方法。
如果骨折移位大于或等于5mm,则提示伸肌支持带大部分已断裂,如骨折移位小于5mm,并能主动完全伸直膝关节,则说明伸膝装置未受明显损伤;如不能完全伸直则提示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行膝关节穿刺抽血后注入局麻药,有助于上述检查的实施。
有急性发作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但如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B超检查能正确诊断胆囊结石,显示胆囊内光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正确率可达95%,口服胆囊造影可示胆囊内结石影,在十二指肠引流术中所取得的胆囊胆汁中(即β胆汁),发现胆砂或胆固醇结晶,有助于诊断。
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
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莫非征常阳性。
肝胆管结石有些什么临床特点
肝胆管结石是指肝内胆管系统产生结石,所以,又称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合并存在,但也有单纯的肝内胆管结石,又称真性肝内结石症,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越来越多,在国内报道的474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石病中,这种结石占15.4%,多数伴有胆总管结石,结石的分类多属胆红素结石。
肝胆管结石多有黄绿色块状或“泥沙样”结石的成分,多为胆红素钙,结石中心常可找到蛔虫卵,所以有的医师认为肝胆管结石系由胆道蛔虫,细菌感染致胆管阻塞所致。
肝胆管结石以左叶肝管居多,肝左外叶上,下段肝胆管汇合处的胆管略为膨大,结石多停留在该处,右侧肝胆管结石多见于右后叶胆管内,临床特点多表现为:
(1)患者年龄较胆囊结石患者为轻,部分病人与肝内胆管先天的异常有关,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发冷,发热,黄疸反复发作的病史。
(2)对肝功能有损害,而胆囊功能可能正常,反复发作期可出现多种肝功能异常,间歇期碱性磷酸酶上升;久病不愈可致肝叶分段发生萎缩和肝纤维化。
(3)腹痛,黄疸,发热是主症,但很少发生典型的剧烈的绞痛。
(4)并发症多且较严重,较常见的有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等。
(5)胆造影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而无肝外胆管扩张,肝管内有小透亮区。
(一)症状:
劳累后呼吸困难常为缩窄性心包炎的最早期症状,是由于心排血量相对固定,在活动时不能相应增加所致,后期可因大量的胸腔积液,腹水将膈抬高和肺部充血,以致休息时也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大量腹水和肿大的肝脏压迫腹内脏器,产生腹部膨胀感,此外可有乏力,胃纳减退,眩晕,衰弱,心悸,咳嗽,上腹疼痛,浮肿等。
(二)体征:
1,心脏本身的表现:
心浊音界正常或稍增大,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音轻而远,这些表现与心脏活动受限制和心排血量减少有关,第二心音的肺动脉瓣成分可增强,部分患者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听到一个在第二心音后0.1秒左右的舒张早期额外音(心包叩击音),性质与急性心包炎有心脏压塞时相似,心率常较快,心律一般是窦性,可出现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异位心律。
2,心脏受压的表现:
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胸腔积液,下肢水肿等,这些与心脏舒张受阻,使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肾脏对水和钠的潴留,从而使血容量增加,以及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压升高有关,缩窄性心包炎的腹水较皮下水肿出现得早,且多属大量,与一般心力衰竭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