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生活健康网新闻正文

冠心病有什么症状 身体有这反应要警惕冠心病

2018-04-09 02:11:05  阅读:394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窦智孔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中老年人易患的一种疾病之一,冠心病的危害也非常的大,它的诱发原因有很多,例如吸烟、喝酒、不合理的饮食、体重关系等等,那么面对这种疾病我们要如何做好预防工作,患有冠心病要如何治疗好,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这种疾病,提前做好防范。

  1、冠心病有什么症状 2、冠心病的原因

  3、冠心病最佳治疗方法 4、中医治疗冠心病

  5、冠心病的饮食 6、冠心病吃什么水果好

  7、冠心病的护理措施 8、冠心病的注意事项

  冠心病有什么症状

  (1)典型胸痛

  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胸痛也可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由冠脉痉挛所致,也称变异型心绞痛。如胸痛性质发生变化,如新近出现的进行性胸痛,痛阈逐步下降,以至稍事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甚至休息或熟睡时亦可发作。疼痛逐渐加剧、变频,持续时间延长,祛除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此时往往怀疑不稳定心绞痛。

  心绞痛的分级:国际上一般采用CCSC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法。

  Ⅰ级:日常活动,如步行,爬梯,无心绞痛发作。

  Ⅱ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而轻度受限。

  Ⅲ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发作而明显受限。

  Ⅳ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可导致心绞痛发作。

  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常常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甚至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心衰。

  (2)需要注意

  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仅仅表现为心前区不适、心悸或乏力,或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某些患者可能没有疼痛,如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3)猝死

  约有1/3的患者首次发作冠心病表现为猝死。

  (4)其他

  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出汗、惊恐、恶心、呕吐等。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出现

  2.体征

  心绞痛患者未发作时无特殊。患者可出现心音减弱,心包摩擦音。并发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者,可于相应部位听到杂音。心律失常时听诊心律不规则。

  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不少爱美的人都喜欢整容,隆鼻就是整容里最常见的一项。即使很多人都会去隆鼻,但隆鼻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却不是人人都了解的。想知道隆鼻哪种好以及假体隆鼻能保持多久吗?那就一起来看看吧。

  隆鼻的术后调养非常重要,这关系到鼻能否美到最高境界,下面就来给你们说说隆鼻术后的事情。

  隆鼻术后的注意事项

  1、对隆鼻手术伤口要悉心照顾

  切口护理

  及时换药、不擤鼻涕、清除鼻痂是术后切口护理的关键。硅胶假体隆鼻术后,切口一般不用敷料覆盖,医生只在术侧鼻孔内放一消毒棉球或在切口上涂些抗生素油膏。

  术后第2天,切口部要重新消毒一次,鼻孔内的棉球也要取出。

  包扎

  硅胶等假体隆鼻一般不用包扎固定,医生可能只将一消毒棉球塞人手术切口侧的鼻孔内。用自体骨或软骨做支架的人,术后除鼻孔内塞入碘仿纱布外,外部还要用胶布或牙印模胶固定。

  如果不进行包扎而是暴露的话,会有少量的血液渗出。可用消毒的酒精绵进行轻轻的搽除,不可用不干净的东西对伤口进行擦拭,以免由感染而引起隆鼻手术部位的感染,破坏隆鼻手术的成功。

  2、隆鼻手术之后的3小时内伤口一般会停止渗血

  如果伤口周围有血痂出现。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进行轻洗,然后再用生理盐水再一次的轻洗一遍,然后涂上少量的抗生素类药物。

  也可以撒一些消炎粉让伤口保持干燥,这就可以等你伤口进行自动的愈合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心急,要慢慢进行,5-7天拆线。

  3、隆鼻术后对愈合过程的了解

  愈合过程中,下面三种情况应引起注意。

  一是术后鼻部肿胀和鼻孔堵塞造成的呼吸困难,二是局部青紫,三是局部肿胀。

  鼻孔的严重堵塞需用口呼吸。青紫由局部淤血造成,多在2周内消退。

  肿胀可持续2-6周,肿胀期间鼻背要高于最终的高度。隆鼻手术当日伤口会有些疼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轻。

  一般是隆鼻手术之后的1-2小时就开始出现肿胀24小时内会达到高峰,疼痛难以忍受时可服用一些镇痛药物,但是病人最好不要急于吃去痛片。

  因为阿斯匹林类药物会加重伤口出血。术后24小时内对手术部位冷敷,可有效缩短恢复期和肿胀期。

  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患者症状发作时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还能够发现心律失常。不发作时多数无特异性。心绞痛发作时S-T段异常压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有明显的S-T段压低和T波倒置。

  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表现

  ①急性期有异常Q波、S-T段抬高。

  ②亚急性期仅有异常Q波和T波倒置(梗死后数天至数星期)。

  ③慢性或陈旧性期(3~6个月)仅有异常Q波。若S-T段抬高持续6个月以上,则有可能并发室壁瘤。若T波持久倒置,则称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冠脉缺血。

  2.心电图负荷试验

  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对于安静状态下无症状或症状很短难以捕捉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或药物增加心脏的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记录到ST-T的变化而证实心肌缺血的存在。运动负荷试验最常用,结果阳性为异常。但是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禁忌。

  3.动态心电图

  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运用于监测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该方法可以观记录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心电图的变化,如一过性心肌缺血导致的ST-T变化等。无创、方便,患者容易接受。

  4.核素心肌显像

  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以及某些患者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负荷试验,则可提高检出率。

  5.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心脏形态、结构、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百科。但是,其准确性与超声检查者的经验关系密切。

  6.血液学检查

  通常需要采血测定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中以心肌肌钙蛋白为主。

  7.冠状动脉CT

  多层螺旋CT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是一项无创、低危、快速的检查方法,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和随访手段。适用于:①不典型胸痛症状的患者,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或核素心肌灌注等辅助检查不能确诊。②冠心病低风险患者的诊断。③可疑冠心病,但不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④无症状的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筛查。⑤已知冠心病或介入及手术治疗后的随访。

  8.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

  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更好的观察血管腔和血管壁的变化。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为:①对内科治疗下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动脉病变情况以考虑旁路移植手术;②胸痛似心绞痛而不能确诊者。

  冠心病的原因

  1、血脂异常

  血脂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包括“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无论哪项异常都伴有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血脂异常是冠心病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应指出的是,目前不少人对“血脂正常值”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处于“正常”胆固醇水平的非常多的人或冠心病人已处于冠心病发生、复发或死亡的高危状态,医生和病人都应对总胆固醇小于5.7 mmol/l的不同情况导致足够的重视。

  2、肥胖

  美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肥胖者有增高冠心病发病的趋势。已有前瞻性资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较大的发病危险。

  肥胖的客观指标是体重。成人的体重标准用体重指数(bmi)来表示,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2,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肥胖。有人提出,国人的体重指数应保持在19~23之间。

  国内一项研究结果报告表明,我国人群的腰围平均值增高,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清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空腹血糖等都随之升高。专家建议,预防心血管病从改变体形做起,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不超过80厘米比较合适。

  3、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发生危险增高,而且联系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糖尿病使冠心病的患病率增高,是因为糖尿病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

  目前将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病症的组合,统称为“代谢综合征”,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促使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病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4、吸烟

  吸烟对心血管系统毒害最重。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高,外围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并使血压升高。另外,还可使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以及促进血小板粘附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促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还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加速冠心病的发病。大量资料表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同时存在的其他因素有协同作用。另外,吸烟还是肺癌

  冠心病最佳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

  ①生活习惯改变

  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

  ②药物治疗

  抗血栓(抗血小板、抗凝),减轻心肌氧耗(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绞痛(硝酸酯类),调脂稳定斑块(他汀类调脂药);

  ③血运重建治疗

  包括介入治疗(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后也要坚持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对同一病人来说,处于疾病的某一个阶段时可用药物理想地控制,而在另一阶段时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要将药物与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合用。

  1.药物治疗

  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及心肌梗死;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并减少冠心病死亡。规范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再缺血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对于部分血管病变严重甚至完全阻塞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血管再建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1)硝酸酯类药物

  本类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效硝酸甘油制剂(硝酸甘油油膏或橡皮膏贴片)等。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用药。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或皮肤贴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可间隔8~12小时服药,以减少耐药性。

  (2)抗血栓药物

  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替罗非班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维持量为每天75~100毫克,所有冠心病患者没有禁忌证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是对胃肠道的刺激,胃肠道溃疡患者要慎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应坚持每日口服氯吡格雷,通常半年-1年。

  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璜达肝癸钠、比伐卢定等。通常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以及介入治疗术中。

  (3)纤溶药物

  溶血栓药主要有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溶解冠脉闭塞处已形成的血栓,开通血管,恢复血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

  (4)β-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即有康心绞痛作用,又能预防心律失常。在无明显禁忌时,β受体阻滞剂是冠心病的一线用药。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和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阿罗洛尔(阿尔马尔)等,剂量应该以将心率降低到目标范围内。β受体阻滞剂禁忌和慎用的情况有哮喘、慢性气管炎及外周血管疾病等。

  (5)钙通道阻断剂

  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硝苯地平控释剂、氨氯地平、地尔硫卓等。不主张使用短效钙通道阻断剂,如硝苯地平普通片。

  (6)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ARB)以及醛固酮拮抗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或近期发生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应当使用此类药物。常用ACEI类药物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如出现明显的干咳副作用,可改用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ARB包括:缬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等。用药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压偏低。

  (7)调脂治疗

  调脂治疗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在改变生活习惯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目标为下降到80mg/dl。常用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最近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及发病率。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应用特制的带气囊导管,经外周动脉(股动脉或桡动脉)送到冠脉狭窄处,充盈气囊可扩张狭窄的管腔,改善血流,并在已扩开的狭窄处放置支架,预防再狭窄。还可结合血栓抽吸术、旋磨术。适用于药物控制不良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首选急诊介入治疗,时间非常重要,越早越好。

  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术,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恢复心肌血流的灌注,缓解胸痛和局部缺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不能接受介入治疗或治疗后复发的病人,以及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或出现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时,在治疗并发症的同时,应该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的选择应该由心内、心外科医生与患者共同决策。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